位處克魯什內山區(Krušné hory 或 Krušnohoří)的礦業文化景觀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地方,見證了數世紀之前礦工們在此的辛勤工作,以及當時的科技發展。早自中世紀早期克魯什內脈便已開始開採多種金屬礦,採礦活動也在這一帶留下深刻的印記,以至於在 2019 年被 UNESC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克魯什內山的採礦業
大規模的採礦業不僅形塑了北波西米亞地區克魯什內山脈的歷史發展軌跡,也深刻影響著捷克與德國邊界兩側的生活樣貌。數個世紀以來,科技遺跡、城鎮聚落以及豐富的非物質遺產在這充滿美麗河谷與迷人村莊的克魯什內山區上,創造出一個極其特殊的文化氛圍。礦區內保存的重要景點共有 22 處,當中有不少位在捷克境內,大多數則坐落德國薩克森邦(Saxony)。但今天礦區位在哪一個國家的國土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克魯什內山礦區長達八百年的採礦歷史,從十二世紀一路延續到二十世紀,開採的礦物從銀、錫、鈷、銅、鐵再到鈾礦全都有。
在捷克境內被列入 UNESCO 世界文化遺產的景點共有五處:克魯普卡(Krupka)礦業文化景觀、亞布莫夫(Jáchymov)礦業景觀、阿貝爾塔米-博日達爾-上布拉特納(Abertamy–Boží Dar–Horní Blatná)礦業景觀、梅德尼克峰(Mědník)礦業景觀以及維克曼諾夫(Vykmanov)的死亡紅塔(Rudá věž smrti),最後一個同時也是國家指定文化古蹟
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採礦史
這片景觀區包含了為數可觀的古蹟:從地上到地下的開採設施、冶煉廠到其他礦業活動留下的痕跡,像是淘砂礦場、廢石堆、管線、廢水池、地下水道、水車,以及保存了採礦技術與相關文獻資料的引擎室。在這些古蹟之中,也悄悄蘊藏著先人留給我們的非物質遺產。1765 年一間礦業學院在這個地區成立(今天是德國弗萊貝格工業大學的一部分),是全世界在礦業領域上仍運作至今最古老的教育機構。同樣在克魯什內山礦區,十六世紀的「礦物學之父」格奧爾格・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寫成了他的十二冊礦物與冶煉學著作,並在往後的數個世紀持續被當作礦物提煉與處理的教科書。銀幣鑄造也是一段重要的歷史。舉例來說,亞布莫夫的銀幣「tolar」在多年後成了美金「dollar」的詞源。在採礦或冶煉上的許多重要發明與創新都來自克魯什內山礦區,並在十六世紀之後逐漸散播到歐洲與全世界。
地址
Montanregion Krušné hory
Erzgebirge, o.p.s.
Náměstí Republiky 1
362 51 Jáchymov
Erzgebirge, o.p.s.
Náměstí Republiky 1
362 51 Jáchymov